让戏曲焕发时代风采——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

2020-11-04省内政策

戏曲艺术是“角儿”的艺术,戏曲演员的教育、培养问题是当前戏曲艺术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在戏曲教育领域,目前师资力量薄弱、生源严重不足。中专教育面临的危机尤为突出,中专学校数量越来越少,招生越来越困难,教师队伍越来越萎缩。戏曲演员的培养具有特殊性,要从小抓起,基本功的扎实与否决定着一个戏曲演员在未来创作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当前政策要求孩子必须要小学毕业才能进戏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错过了戏曲教育开蒙的最佳时机。戏曲人才在进入院团之后,尤其是青年演员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演出少、机会少、赛事少,直接导致演员越来越失去竞争力、职业待遇上不去、逐渐失去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建议:

一是树立院团培养“角儿”的思想意识,打破“吃大锅饭”的现状。完善细化院团制度,打破院团僵化体制,让演员“进出”方便,加强院团、剧种之间的交流。

二是加强政府扶持力度,精准施策。对于戏曲院团,要加快实施“一团一策”制度。对于戏曲演员,要选准能够成为“角儿”的好苗子,进行一对一精准培养。

三是网络利用要适度,以引领、宣传为主。戏曲艺术是舞台艺术,利用网络宣传戏曲的目的是引导观众进入剧场,正确地欣赏戏曲艺术,才能热爱戏曲艺术、传承戏曲艺术。

四是要进一步深化戏曲院校改革,抓早抓小,按戏曲教育规律培养人才。

五是在创作方面避免一哄而上。各个院团、剧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创作题材,以避免创作上的同质化现象。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馗:有效解决中国戏曲传承发展困境

随着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发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扶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相关政策的颁布,戏曲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扶持。近5年来,连续推进了一系列的戏曲发展工程:名家传戏工程、戏曲像音像工程、京剧电影工程等,对戏曲文化发展的相关方面做了深度提升,功在当下,有目共睹。

但是当前,剧种维护、剧团发展、人才培养、剧目创作、生态涵育等戏曲发展的固有问题依然存在。政策推进过程中,又产生更多的实践问题,需要在新的工作局面中,规避未来发展隐忧。具体而言:

要持续推进戏曲扶持政策,解决利好政策的“下地”问题。部分省区已有比较好的配套政策,涌现出富有建设性的区域保护经验,部分地区仍未能很好推进,不同剧种在部分地区戏曲艺术格局中的生存状态亦各有差异,各剧种院团发展的不平衡趋势进一步加剧。建议在“十四五”期间,让国家利好政策贯通到基层,让监督机制进入到戏曲政策推进工作中(如非物质遗产法的落实、国家政策在地方的配套实施等)。

要深化戏曲院团体制改革,理顺体制机制对于剧团的作用。不同体制机制在剧团实践中,依然存在着多头管理、非专业管理等诸多问题,剧院团走市场不彻底、享受利好政策不完全、社会效益发挥不充分、经济效益获得不容易等问题。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充分评估不同体制对于戏曲发展的作用,推进戏曲院团良性建设。

政府买单是戏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但如何避免免费看戏意识对于剧院团市场的伤害,让惠民政策真正惠及百姓和戏曲传承人,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建议建立戏曲良性发展的生态机制,进一步培养戏曲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龙倩: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戏曲传承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和边境地区,目前共有29个戏曲剧种,其中民族戏曲剧种8个,地方戏剧种有21个。少数民族壮剧、侗戏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广西有戏曲剧团1015个。

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面临发展危机主要表现在:

我区少数民族院团改制后功能扩大,但戏曲传承弱化。很多优秀演出剧目在失传,剧种也濒临消失。我区少数民族院团人才短缺,高峰难攀。戏曲人才培养招生难、培养难、留下更难。我区少数民族院团基础设施匮乏。

建议:支持少数民族戏曲传承发展。建议国家增设少数民族戏曲发展专项扶持基金。

支持少数民族院团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戏曲演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将少数民族地区排练场和演出场馆建设列入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给与重点支持。

加大少数民族戏曲人才培养力度。建议国家出台支持少数民族基层院团建设和戏曲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为少数民族地区定向培养戏曲高学历人才。

支持少数民族戏曲资料收集整理。建议通过文化和旅游部开展少数民族戏曲汇演,实施少数民族戏曲音像数字工程、数字资料库,保护少数民族戏曲资料不流失、不落后。

出台国家层面的支持少数民族戏曲院团发展专项财政政策。即财政托底,商演及其他自创营销收入不列入绩效工资,用于戏曲事业发展和调节演职人员的节假日演出补贴。

全国政协委员盛小云:关于培养高素质戏曲人才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出人、出戏、出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戏曲院团人才匮乏等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一、生源质量普遍不高。戏曲表演专业性强,难度大,培养周期长且收入不高。人才“难招”“难育”“难留”的现象颇为严峻。二、人才培养方案存有弊端。戏曲教育人才的培养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有些学校虽安排寒暑期集训班,很难常态化。三、师资队伍青黄不接。

建议:

优化配套政策的精准对接。各级政府要加强改革引导和扶持。推动“一团一策”扶持计划。坚持公办、民营“两条腿走路”。

加强各级财政的专项支持。完善各种经营补偿机制、戏曲院校的奖学金制度、对重大创作项目给予重奖、设立暑期培训基金。

着眼戏曲教育需求,完善创新机制。一方面加强院校和院团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师徒制”传承优势。

加强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有关部门要制定明确的制度,解决好人员编制、社保等问题。更好地发挥骨干戏曲专业院校的作用,加强优秀人才进修培训和后续培养。注重青年师资培养,院校深度联动。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河南省戏曲传承发展情况

在赴河南省郑州市、濮阳市、濮阳县、范县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后,比较全面地了解我省戏曲发展现状及传承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国有院团缺乏市场观念和改革创新意识,思想仍然停留在一切靠政府养的层次上。体制机制不顺。国有戏曲院团改革后由于进人门槛设置不够科学,致使一些戏曲院团人才匮乏、发展缓慢。观众流失严重。由于戏曲观众多在乡镇、农村,演出也多是政府购买,城市成了戏曲发展的荒地。随着文化多元发展和新媒体的崛起,戏曲观众老化和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同时,还存在真正深受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不多,戏曲人才队伍结构不优等情况。

建议:

继续深化戏曲院团改革。树立市场观念,加强对作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论证。探索“一团一策”发展新路径。注重促进均衡发展。兼顾剧种之间、不同层级院团之间的平衡,助力基层院团和稀有剧种发展。加大戏曲院团自身创新发展力度。国有院团在加大政府扶持的同时,强化市场思维,探索引入多元化投资合作模式。

加大政府财政总体投入。增加政府购买国有剧团演出的场次,提高演出补贴标准,建立稀有戏曲剧种传承发展基金,对稀有剧种进行抢救性保护。

加大对戏曲创作的引领支持。加强重大题材的规划引领。加强全国戏曲优质资源的统筹,建立名家与省市院团的柔性合作机制。坚持守正创新,以市场化、社会化、科技化的思维引领戏曲创作。

加强戏曲人才培养和观众培育。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出台优秀青年戏曲人才引进政策,提高戏曲院团人才职称结构比例,着力培育年轻观众等。

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豫剧院三团团长贾文龙: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戏曲艺术传承传播中的积极效应

河南省一直十分重视新媒体运用,新媒体已经深度参与到艺术活动的各个方面。大致来说,主要得益于这样几个方面:政府积极引导鼓励。有着良好平台支持。发扬主动创新精神。“互联网+”对于戏曲艺术是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河南戏曲工作者积极作为,线上戏曲活动全面开花。

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

传播内容需加强管理。目前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戏曲作品呈“井喷式”增长,但质量良莠不齐。建议做好人员培训,尤其对开通自媒体的院团以及一些在网络上比较有影响的文艺工作者,要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加强培训;要做好引导与监管,打造云上精品文艺阵地,努力营造绿色健康的戏曲网络生态。

线上线下需统筹考虑。舞台艺术十分注重“在场性”,现场观看的参与感、互动感。由于新媒体的传播特性,难免会对戏曲艺术的“完整性”造成一定损伤。新媒体应该主要起到一种“导流”的作用,引起更多人的兴趣,并将他们引导到剧场,而不是削弱剧场的作用,甚至取代“剧场”。

平台建设需做大做强。目前定位精准、充满活力、能够深入群众并有实力走向全国的戏曲类新媒体平台还不多。对一些发展势头良好的新媒体平台应给予进一步扶持,鼓励有实力的平台做大做强,不断优化自身的传播推广能力。

河南省濮阳市文广旅体局党组书记张玉民:对濮阳地方剧种传承发展的思考

河南省濮阳市现存21个剧种。其中,6个稀有剧种是国家级非遗项目,9个是省级非遗项目,是全国唯一多剧种的省级传统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近年来创作了一大批具有较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秀剧目。

但是,面对新时代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戏曲文化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甚至是危机,主要表现在“三难”:一是意识差、扶持弱,创新发展难。二是缺人才、少投入,技艺传承难。三是欠账多、包袱重,轻装上阵难。

建议:加大政策支持,让发展环境优起来。推动各级各部门真正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落细落实。加大投入,采取划定比例、定向扶持的办法,从国家、省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和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中拨出一部分用于扶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把地市列入省扶持专项资金,促进市、县戏曲文艺院团的创作生产、人才培养、演出活动等;加大政府购买演出力度,实现艺术发展与文化惠民互利共赢。

深化院团改革,让内生机制活起来。对国有改制文艺院团比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提高职工薪酬待遇,采取评聘分离、竞争上岗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稳定戏曲人才队伍;放宽人才准入门槛,按照艺术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引进人才。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文广旅体局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绪斌:构建传承平台繁荣戏曲文化

明清以来,范县曾有11个剧种搭班建社。至上世纪70至90年代,已有很多剧种消失。目前,在县域内有剧团的剧种仅有四平调、罗卷戏、大平调、枣梆、豫剧等。为此,范县充分挖掘整理传统技艺,及时做好抢救保护工作。

做好戏曲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范县四平调剧团成立于1953年,1993年瘫痪,2004年被列为首批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2005年成立艺术学校,招收60名学生,2008年学生毕业,选拔优秀学生和老师就地组成演出团体。另外,积极鼓励民办剧团。近年来,新成立专业剧团7个,业余剧团4个,其他戏迷演出团体6个。先后创作新剧目20多部,每年义务演出达1300多场次。

繁荣戏剧创作,跟进社会服务。结合移风易俗、文明创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创作排演10多部小戏。

目前存在问题有:戏曲人才后继无人、戏曲文化传承普及较难、从事戏曲研究创作的人才匮乏。

建议:加大稀有剧种保护力度。对稀有剧种设专项保障资金。戏曲传承从娃娃抓起。建议在各中小学校开设戏曲课堂、成立戏曲社。改革完善戏曲院团政策。将各类戏曲团体纳入编制,让演职人员待遇有保障。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张兆民:福建省戏曲传承发展情况

福建戏曲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现存23个活态剧种,本土剧种18个、跨省剧种5个、木偶皮影戏5种,有19项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福建省近年来在戏曲传承发展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戏曲剧种传承发展不均衡。有的剧种已不能组建完整的演出团体,面临消失危险;基层院团及民营职业剧团维持比较艰难,一些地处山区的剧团几乎成为空壳。

二是剧目创作上,现实题材仍是短板。长于现代戏创作的编剧、导演十分缺乏。

三是戏曲传承发展资金投入需求缺口仍然较大。社会资金参与度依旧不高,对社会捐助、企业赞助或设立戏曲文化发展基金尚缺乏可行的引导机制,戏曲公益演出资金投入存在较大缺口。

建议进一步完善戏曲传承发展分类指导机制。充分利用福建省艺术创作的优势地位,打造戏曲创作基地,形成集团效应。希望国家在政策保障、资金投入、人才引进方面给予支持。

进一步夯实戏曲传承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搭建“福建戏曲资源数据库”、构建福建戏曲数字博物馆等。希望国家在福建戏曲数字博物馆的筹建上给予资金扶持、学术支持和技术指导。

进一步加大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在保障重点院团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基层和民营团体的资助,特别是濒危剧种剧团的恢复与扶持,在财政资金中设立专门的戏曲振兴发展基金;在加强各剧种传统经典剧目整理工作中,优先考虑将濒危剧种剧目复排抢救;推广“剧目驱动教学”“演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戏曲院团作用。充分发挥重点院团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多渠道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戏曲表演团体。

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副主任、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石建平:以质量为生命线打造戏曲精品

近年来,福建省把提高质量作为戏曲创作生产的生命线,创立艺术创作“火花茶会”等出精品、出人才机制,着力打造戏曲精品力作。主要做法和成效如下:

推进戏曲精品“火花茶会”机制。注重从源头抓艺术创作,每月召开一次“火花茶会”。自2016年底创立到现在,共举办78期,培育了一批优秀作品。从2017年开始到2019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资助资金总额连续三年突破2000万元。实施戏曲精品项目化运作。明确“四个一批”精品创作目标。加强戏曲精品创作组织化程度。在现实题材库中,着力打磨一批艺术精品。创新戏曲精品传播方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戏曲院团开展“云中剧院”网上演出活动,探索“互联网+”的全新观演模式。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目前福建省戏曲精品创作还不够多,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现象。戏曲精品创作演出的积极性有待调动。国有文艺院团留不住人才。民营戏曲院团生存困难。一些地方剧种后继人才出现断层现象。

建议:加强剧种、剧团建设,培育出戏曲精品的良好生态。实施剧种分类保护计划,重点提升闽剧等福建省五大剧种在全国的影响力,巩固戏曲剧种根基,加强濒危剧种传承保护。可考虑在珍稀、濒危剧种中至少有一个受国有资金专项扶持的剧团。

突出特色弘扬优势创作戏曲精品。希望国家对福建打造“闽派戏曲精品”给予指导帮助。

加强闽台戏曲艺术交流合作。创排两岸共同合演戏曲精品,促进海峡两岸戏曲文化交流。

莆田市政协委员、福建省莆仙戏剧院院长吴清华:为古老剧种增添新的艺术魅力

莆仙戏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历史最悠久、形态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近年来莆仙戏的传承及经验做法主要有:重视把莆仙戏作为文化载体进行保护和传承。注重对优秀传统剧目的抢救、整理、传承。近年来,抢救性恢复了莆仙戏濒危剧目《目连救母》,启动了传统精品剧目复排工程和折子戏复排传承工程。注重对专业创作演出人才的发现、培养。注重挖掘莆田文化资源,创作精品剧目。

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戏曲人才缺失、断层。精品力作不多。戏曲艺术的普及宣传不够广泛深入。地方政府对不同级别院团的扶持不够均衡。戏曲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缺失。市场化的运营体系不健全。对戏曲理论不够重视,评论人才紧缺。

建议:财政每年应有专项资金及人才孵化计划,推动戏曲人才的进一步深化培养。深入探究戏曲艺术规律,推动剧目不断走向精品。通过法律法规加强戏曲的保护与宣传。加强对院团的资助支持、政策倾斜。继续推动戏曲进课堂。逐步完善戏曲的市场化道路。重视理论,敢于针对不良创作现象进行严厉批评,加强理论评论人才的培养。

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一级演员陈琼:在传承与创新中留住更多的观众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是文旅部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一直以来坚持“传承”和“创新”并重,实现由创作演出历史剧、古装戏,向现代戏尤其是红色题材、现实题材作品的探索。

目前困难和问题主要有:编剧人才缺乏,剧目推陈出新难。特别是优秀中青年闽剧人才偏少。闽剧市场推广力度不足,许多演出机构经营困难,演出场次锐减。待遇偏低,人才留守难。

建议:

要保护好闽剧赖以生存的语言与民俗文化等“生物链”资源。要对闽剧剧目作系统的普查、统计,通过文字、声音、视频等介质存储,建立“闽剧艺术数据库”。要完善扶持政策,将闽剧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加大对闽剧的经费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资助传统戏曲发展,对大额捐赠闽剧表演团体或剧本创作演出的,按有关税收政策享受税收优惠。

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激发在职剧作家创作的追求和热情,努力建设优秀的编剧队伍。

解放思想,加大闽剧市场营销,让闽剧艺术与城市文化建设推广有机结合。

关键词
Copyright © 2020-2030 ZY.YLW6.CN 鹰龙网络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12465号
网站建设:鹰龙网络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
  • 文化遗产微信
  • 文化遗产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