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侯氏布艺

2020-11-03专题报道

引言:《侯氏布艺编制工艺》系家族传承。1874年(距今130余年),侯邹氏喜好手工刺绣、缝制,造虎靴、绣花鞋等;1905年,第一代传承人张镇华在此基础上发扬增添了十二生肖、传统节日等布艺;2002年第二代传承人侯显珍,第三代传承人赵艳华将传统工艺与著名文学及现代形式巧妙结合为一体,制出了四大名著各样人物以及抗震救灾、迎奥运等内容的布艺,甚是巧妙。

侯氏布艺编制源于清朝,创始人河南省镇平县侯邹氏,主要作品是绣嫁衣、做凤冠、绣花鞋、虎头枕、烟布袋、古拉圈等。2002年侯氏第二代传承人侯显珍在原有基础上,把多个民间工艺揉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其作品以布艺编制人偶、布艺编制玩偶为主。

布艺编制人偶、布艺编制玩偶是把裱褙、剪贴、刺绣、布艺、雕刻、裁剪、编织等十多种工艺糅合在一起,用钩针、剪刀、缝纫针等将线、布、铁丝、头发、树皮、树根和各种废弃物巧妙运用,通过造型、雕塑、绘画等将人物、动物组成一组组栩栩如生的的具有故事情节的场景,体现了传统手工艺的巧妙,作品具有极强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其主要作品有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历史系列,还有民俗系列、民间传说系列和激励人们向上精神的《向祖国敬礼》、《飞龙乘云庆通水》、《百鸟朝凤赞新政》、《最可爱的人》、《南泥湾大生产》等作品,同布艺编制糅合为一体,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传承价值和经济价值。

《南阳日报》社、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曾多次报道,2008年10月义乌小商品博览会上受到外国商人好评,并出资购买视为珍品。它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是传统工艺与著名文学及现代形式的巧妙结合,即陶冶性情又激励人奋发向上,是民间传统的手工艺精品。

2020庚子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横空出世,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让人们谈“毒”色变,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级非遗项目镇平侯氏布艺编制传承人闫飞雪及其外祖母侯显珍、母亲赵艳华,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艺编制形式,推出了有情感有温度的抗“疫”作品,他们用非遗文化力量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创作出了《火神雷神大战疫鬼》《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者》《社区最可爱的人》《逆行者》《党员先锋队》等形式多样、感人至深的作品,用热情和力量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中,彰显出了人民群众在困难面前的强大精神力量。此次作品展充分体现了非遗传承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表达了非遗传承人的战‘疫’心声,传递着更多人间真情和社会正能量。

1 战疫情

 

2 神话故事系列

3 红色故事系列

4 民俗系列

5 西游记系列

6 三国演义系列

7 动物玩偶系列

关键词

网友回应

Copyright © 2020-2030 ZY.YLW6.CN 鹰龙网络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12465号
网站建设:鹰龙网络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
  • 文化遗产微信
  • 文化遗产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