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之五:张炯珩--借产业之力助推文化遗产保护

2020-11-02专题报道
由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管理处、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帝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新时代文旅融合与数字化保护应用论坛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整体三维数字化测绘与保护应用项目启动会”在周口店遗址博物馆隆重召开。
 
张炯珩,北京帝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主要负责公司营销体系的搭建,管理、整合及优化工作,并推进公司及业务板块战略制定和内部管理提升;专注于公司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业务领域,致力于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产业化进程。
 
在下午的学术交流论坛上,北京帝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炯珩分享了题为《借产业之力助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报告,从多个角度全方位探讨了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的优势和前景。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文化遗产的总体量巨大,截至到2019年拥有世界遗产地55处,排名与意大利并列第一。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调查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近77万处;2017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共计1亿余件/套;截止2019年10月16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5058处。
 
01
 
保护资金缺口大
 
在如此大体量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重点文化遗产涉及较大的资金缺口;部分非重点文化遗产,仍然存在未能纳入官方保护范围的情况;小部分历史文化遗迹仍散落在民间。
 
02
 
专业人才匮乏
 
除上述资金问题,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领域的专业人才也相对匮乏。其主要原因,是这个领域呈现出多学科综合应用、专业交叉融合的局面,如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的专业知识与测绘、虚拟现实、遥感等科学技术。单一学科、单项的专业技术人才已经存在缺口,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场景下,跨界人才的匮乏现象尤为突出。
 
虽然还存在诸如管理体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开发模式不明确等问题,但资金和人才的不足,仍是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机会分析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在国家发布的行动计划,指导意见、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方向。
 
2018年,在中国测绘学会下申请设立的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当前已有会员单位近百家,涉及政府组织、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搭建了一个重要的组织基础。
 
在现有政策和组织基础上,需要深入探索,持续拓展发展机会,盘活文化遗产资源。对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持续延展,增加文化遗产的属性宽度,通过文化创新、文艺创作,促进文化、旅游等多种类型的消费。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已有案例与未来展望
 
>>>>
 
案例
 
“数字敦煌”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领域专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提出的构想,历经多年不断完善,是业内的先行者之一。
 
“故宫文创”是文创IP在文化遗产领域的经典案例,虽然起步比“数字敦煌”晚,却迅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搭建起了自己的文创商业版图和一个坚守IP价值与开放互动的产业链。
 
“大足游客中心”围绕大足石刻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将建设内容与建筑形态密切融合,并借助数字科技持续创新,拓展多场景体验,体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文化与科技的结合。
 
>>>>
 
展望
 
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未来,希望通过政府的引导,在政策、法规、资金等方面起到整体支撑和拉动作用。同时专委会将立足自身定位,做好产学研的融合,争取形成基础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成果涌现,不断联合产业伙伴,借助产业资本、发展产业科技,加速实现成果转化的局面。通过全力构建、维护、优化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减少专项资金压力,突破人员和技术瓶颈,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事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网友回应

Copyright © 2020-2030 ZY.YLW6.CN 鹰龙网络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12465号
网站建设:鹰龙网络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
  • 文化遗产微信
  • 文化遗产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