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科技力量助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20-11-02专题报道

首届平遥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周期间,9月4日,由山西省科协主办,省城市规划学会、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平遥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工作坊秘书处、山西科技传媒集团承办的专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在平遥古城吉祥寺拉开帷幕。

平遥古城文化遗产保护中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其作用又有哪些?活动现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何依,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邵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中心)主任助理、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项目主任李光涵,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史文正,华沙理工大学访问学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讲师蔡忠原等专家围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科技创新”这一主题从当前应用的主要科技手段、对于低科技的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何依表示,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要起到了三个方面作用,一是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从传统的定性研究转变为了有科学数据的定量研究。二是,类似的研究从静态信息存储转变为动态过程的全面检测。第三,从原本单一的、小范围的研究转变为多样化样本的大范围的研究。

邵甬认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渗透到区域规划中,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这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平遥古城早在2007年就在全国率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展监测、数据采集、评估等工作,这对于确定下一步工作计划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就是方法的创新,平遥古城民居修缮导则的制定就为居民自我更新修缮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将规划与导则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古城保护非常有推广价值。

李光涵则从材料科技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除了大力推进现代新型材料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更应该重视使用传统材料进行文物修复工作,并应用在现代建设工程中。这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关于传统材料的应用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和标准都有所欠缺,是亟需政府、行业专家等多部门共同解决的。

“无人机、激光扫描、VR技术等高科技已经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常规手段,而还有很多低科技更应该引起重视。”张剑葳认为,科技手段的使用应该从人的需求出发,应该多发展一些成本低,易操作的简单的科学手段和方法,这可能对于古城当地居民来说帮助更大。

史文正也表示,对于古城这类“活”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修复中更需要考虑古城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科技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很多新思路,土坯墙的改造、太阳能材料在屋顶中的使用、水电暖设计等都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和科技研究的重要方向。

据介绍,目前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故宫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为典范。他们认为开展国际交流,实施开放共享的理念,注重人才培养,引进先进技术是做好保护传承工作的几个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科学技术只是辅助手段,关键要明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主方向,准确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正如蔡忠原所讲,古代科学智慧本身就是当时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现代文化遗迹修复和建设工程中,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网友回应

Copyright © 2020-2030 ZY.YLW6.CN 鹰龙网络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12465号
网站建设:鹰龙网络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
  • 文化遗产微信
  • 文化遗产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