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掠影

2020-11-02专题报道

由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部门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于2月5日至15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举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

鼻烟壶内画引起了小朋友的兴趣

  文化部部长蔡武在开幕式上指出,我国目前已初步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系,这次大展是在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本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集中展示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取得的丰硕成果,引导全社会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意义和内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健康深入开展。

  2007年至2009年,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1488名。中央财政从2008年起专门资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从2011年开始,对传承人每年资助增加到了1万元,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传承活动。

  本次大展以4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主,从全国精心选取了180多项在“非遗”生产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类项目参展,基本囊括了中国制陶、刺绣、玉雕、石雕、木雕、纺织、制茶、剪纸、印刷、中医等领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技艺项目,邀请了170余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场展示精湛技艺和生产工艺流程,展出的珍贵实物近2000件,分为绘饰生活、文明天下、抟泥成器、点石化金、锻造辉煌、品味醇美等10个展示部分。

  据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介绍,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首先是鼓励和 支持代表性传承人积极恢复生产,真正实现活态传承。对适合生产性保护的濒危代表性项目,采取优先抢救与扶持措施,整理、保存相关资料,逐步引导其恢复生产;对有市场潜力但生产力量分散的代表性项目,鼓励采取“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等模式进行生产。

  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生产性保护”体现了经济和文化发展互补原则,在很多“非遗”项目的实践中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比如这次特别展出的41个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丰硕成果:北京市内联升鞋业有限公司的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建立了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首的“师带徒”岗位技能培养机制,培养出一批年轻传承人,企业年产量达40万双;江苏省南京云锦研究所有限公司与南京市教育局有计划地把云锦专业列入职业教育范畴,定期培训学徒,同时还与南京大学开办了“云锦研究生班”,培养云锦技艺高级人才……

  此次参展的传承人,多是带着徒弟同来,这些“非遗”技艺传承的情况令人欣慰。在政府的扶持、传承人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关心下,后继乏人的问题正在缓解。

  据悉,本次展览是迄今为止文化部等部门组织的规模最大、展示门类最为齐全、技艺最为精湛、作品最为丰富的一次“非遗”大型展览展示活动,展览期间还在展馆门外广场举行舞龙、舞狮、秧歌等具有浓郁节庆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精彩演出。

关键词

网友回应

Copyright © 2020-2030 ZY.YLW6.CN 鹰龙网络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12465号
网站建设:鹰龙网络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
  • 文化遗产微信
  • 文化遗产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