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十年”印记

2020-11-03新闻动态

伴随着党的十八大建设文化强国的高起点,单霁翔博士所著的《文化遗产·思行文丛》(十卷本)书系近日由天津大学出版社推出。认真品读《文化遗产·思行文丛》,不仅可以体味到单霁翔在文化创新时的生命回归之感,还能感受到他自我修炼的志业精神。

单霁翔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正好是十年,这期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面临险峻的挑战,但也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期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含义和范围走向深广,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与机制不断完善,出现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文化线路、文化景观、遗址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令世界瞩目的新理念。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产品,而伟大的精神产品更是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熟悉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进程的人都会感受到,这十年中国文化遗产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空前繁荣,文化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已越来越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文化遗产·思行文丛》正是这十年的忠实记录,共计有十册。其中论文卷共三册,许多论文及其理念都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界的开山之作。如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从“大拆大建式旧城改造”到“历史城区整体保护”、从“工业遗产保护”到“商业老字号保护”等都拓宽了理论的发展途径。报告卷有两册,除了专业会议上的报告外,极为吸引读者的还有诸如在美国规划协会成立100周年论坛上的报告、在英国伦敦大学的报告等,它们无疑成为向国外推介中国文化遗产的导向之作。访谈卷共两册,从百余篇访谈文章中可见证到领域拓展多学科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历程,可贵的是它表达了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通过传媒向社会传播的影响力,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在一年之中至少十几次亲临灾区,指导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工作,他对文化遗产的抗震救灾观上强调一个伤口、一座遗址、一种缅怀,并在灾后2个月即提交《汶川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修复专项规划》。演讲卷共三册,在看似平常的“讲话”稿中竟有一系列真挚的科学建言,如2010年元月在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第30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就提出是否可将北京二环路以内的旧城区,在行政区域上合并为一个区;尤为珍贵的是,“演讲卷三”一书还梳理了作者文化遗产保护调研考察一览,从中可以感受到单霁翔如同当年的建筑学大家梁思成、刘敦桢院士一样,展开的田野考察活动。

党的十八大召开,“十年”成为流行热词,尽管时间与事件“相遇”有时是偶然的,但单霁翔的执著研究、睿智思考、勤奋笔耕所自然流露并积淀成的“十书”有其必然性。“十年”实践与“十书”出版,是可喜可贺的,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年“思行”见证与理论的“盛宴”。细读单霁翔的“十书”深切感受的不是炫耀的观念,而是文化精神的延伸;它的辐射面不仅影响着文化遗产发展本身,更将成为普惠公众文明生活的文化助推力。

读这些书还可以处处感受到,作为一个将全身心奉献给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公共知识分子型的领导,单霁翔超越常人的境界、胸襟和情怀。他的著作与他的“思行”,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型与创新型的榜样。长期以来,他本人始终坚持“身体靠锻炼,心灵靠读书”的理念,积极践行读书加写作的学习方式,并总结了四点体会,即要增加学习的针对性,要增加学习的计划性和系统性,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习的应用和转化,要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他认为,这是化解难题、领悟生活真谛的关键。

以上这些正是我品读《文化遗产·思行文丛》获得的感悟,真切期望该文丛不仅走进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事业,更成为中国文化大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方法、个案与指南。

开卷有益

《文化遗产·思行文丛》(十卷本)揭示了中国文化遗产近十年管理发展的“轨迹图”,其对行业内外、乃至国际社会的文化遗产贡献是明显的:这是一套展示如何将日常工作视为学问来研究的工具书;是一套讲述十载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历程与演变足迹的文献书;是一套总结并提升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最新观念的理论书;是一套可打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视野并普及文化遗产观的启蒙书;是一套深入调研,用大学科、大交叉之思触摸文化遗产精髓的启迪书;这更是一套体现责任与使命,以思想之力引领文化遗产发展前景的行业奠基书。

关键词

网友回应

Copyright © 2020-2030 ZY.YLW6.CN 鹰龙网络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12465号
网站建设:鹰龙网络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
  • 文化遗产微信
  • 文化遗产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