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至29日,“中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发展高级研修班”在郑州成功举办。高研班由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协办、郑州文化馆承办。参加学员是从全省非遗和艺术领域的一百多位报名者中,经过层层筛选出来60余名高层次人才。
根据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统一部署,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进一步推动我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探讨交流新技术、新理论,提供技术指导,促进良性合作。高研班在课程安排上针对黄河文化与历史、书法艺术、雕塑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概念及保护工作的开展、文化产业在文化推广工作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设置专题授课研讨,并组织安排现场教学。帮助传承人激发创作潜能,丰富作品题材,拓展应用空间,解决发展难题,培养非遗保护传承的领军人才。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技处一级调研员付承香在致辞中说,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探求中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旨在推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使中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新篇章。要求每个学员用积极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注重学员和老师之间的讨论和互动,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成效。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非遗理论部主任葛磊从非物质遗产基本概念谈非遗保护工作;河南省政府参事工作研究会会长、省政府资深参事郑泰森就如何推动中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了精彩讲解。全国城市雕塑创作持证设计师虞晓明、郑州市雕塑壁画院原院长张松正分别就黄河文化暨炎黄广场雕塑群、用雕塑艺术如何彰显“华夏源”和“黄河魂”做了专业教学。书法方面,中国兰亭奖获得者唐毅、中国兰亭奖教育奖获得者王建国讲解了当代书法创作的思路与依据,以及中国书法简史与书写艺术。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馆员尚春升从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高度又很好的结合了实践,给学员分享了精准的专业指导。
研修期间,学员参观了郑州非遗展览馆,学习了非遗项目“窑沟窑烧制技艺”“梦祥银锻造技艺”。在新密市窑沟窑陶瓷艺术馆,崔江涛董事长介绍了窑沟窑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参观了窑沟瓷展示区、窑沟陶展示区及陶瓷体验区后,学员们对 “窑沟窑烧制技艺”中的绘画、剔刻、手工拉坯等技艺赞不绝口并亲自动手体验陶瓷制作的乐趣。窑沟窑烧制技艺主要以师徒教授的方式,继承了中国传统崇黑尚白的艺术审美风格,以白地黑花瓷著称。其白如玉、黑如漆的质地,传统水墨书画的特征,传播并影响了整个磁州窑系。
截至目前,河南省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13项,省级非遗项目729项,市级非遗项目2181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4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41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534名。各类非遗项目在自己的领域不断传承创新,精彩纷呈。
随着时代的发展,领军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此次培训正是瞄准培养中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这一目标,精心策划组织实施,采取专家专题讲授、现场教学和座谈会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举办项目签约交流活动,探索新常态下相互融合的发展模式,促进思想碰撞,引导跨界合作,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激励高端人才立足本岗践行创新的使命和责任,有效推动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网友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