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寺

2020-11-25灵山寺
灵山寺,原名报忠寺,又名报恩寺、凤凰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锦屏镇,距宜阳县政府7.5千米,占地面积18667.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33.3平方米,始建于唐初时期  。
灵山寺的主体建筑是坐南向北,按前后顺序是山门、天王殿、大悲阁、大雄殿、藏经楼。东西两厢房各22间,寺院两侧建有僧房禅院,总计建筑近百间。灵山寺的山门别具一格,整体建筑有一定的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 。
2013年3月,灵山寺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历史沿革

灵山寺创建于何时,没有确凿的文字资料可考,根据司马光《灵山寺》、《灵山寺流泉》两首诗推断,灵山寺的创建最晚也应在宋真宗年间,甚而可能在北宋之前,还有学者从寺院殿堂布局和鉴真和尚在日本所建寺院殿堂基本相同判断,灵山寺极有可能是唐初建筑 。
金大定三年(1167年),灵山寺重建。
明正统四年(1439年),灵山寺被重修 。
明景泰六年(1455年),由灵山寺住持僧云祥大师主办重修灵山寺,并确定了灵山寺寺僧常住土地的四至。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灵山寺院内四面七级浮屠(石塔)建成。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由住持僧真胜主办重修灵山寺佛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竣工,立有“灵山寺重修佛殿”碑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贴准灵山寺复归十带管籍,立有“灵山寺复归十带管籍”碑。
明万历十年(1582年),重修妆贴灵山寺圣像。
清顺治七年(1650年),由灵山寺住持僧玉洁募化重修灵山寺殿宇,吕纯次、吕先声协办督修。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三月由灵山寺方丈明闻雪航,知县毕万钟等人主持重修灵山寺佛殿。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四月灵山寺重修中佛殿和东西两侧菩萨殿、天王殿,金妆圣像。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灵山寺住持僧海山法师为弘传佛法,化募雕刻木版,印刷《妙法莲华经》。
清雍正元年(1723年),灵山寺建造“重辟灵山禅院雪航明闻之塔”。
清嘉庆元年(1796年),灵山寺僧人在寺庙东西两侧建造配殿各五楹,香积厨三楹。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四月,重修灵山寺,并立有碑石记其工程。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灵山寺住持僧晓章等主办重修藏经楼(原名千佛殿)。
清同治元年(1862年),灵山寺在兵火之余几乎全被烧毁,禅师文兴公受众委托,动工把寺院内被毁的庙房修缮一新。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大佛殿和中佛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春,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培养与保护人才,洛阳战区青年学生进修班的一个班,由范昕带领,迁到灵山寺办分校。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立“灵山寺”碑,现仍竖立在天王殿外前檐东端,碑正中竖写“灵山寺”三个大字。
1947年8月,宜阳县解放,灵山寺得到共产党和宜阳县人民政府的重视,开始调查和清理,加以妥善保管。
1950年,宜阳县政府建立宜阳县文化馆。对灵山寺开始普查建档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宜阳县县直机关利用凤凰泉水,在灵山寺东旁建造了一个游泳池,长五十二米,宽二十八米,面积一千四百平方米。
1978年,河南省、洛阳地区和宜阳县共拨款八万元,对灵山寺大雄宝殿、中佛殿、山门等主体建筑落架大修。
1993年2月,灵山寺竖立“灵山修葺纪念碑”,记述一年来寺院面貌变化情况 。

主要景点

山门

山门位于灵山寺南北中轴线的最北端,坐南面北,阁楼式,下部为一砖筑平台,高四米,面积100平方米。上建单檐歇山顶式阁楼一座。该山门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阁楼内原供祀伽蓝菩萨,今已不存。阁楼几经修葺,1980年又重修,平台为青砖垒砌,中辟门洞,为寺院的北大门,门洞两旁各蹲一威武的石雕狮子洞门上嵌一长方形石质匾额,上刻有“灵山寺”三个大字 。
  • 门牌坊
  • 门牌坊
门牌坊
平台上面周围竖栏板式栏杆一周,正(北)面柱子八根,栏板七块;两则各有柱子四根,栏板四块;背(南)面柱子六根,栏板五块;平台两侧(东西)各建有石砌二十四级的踏道,踏道外侧各建有石栏杆,柱子和栏板分别四根和四块,另外各有抱鼓石一块。以上柱头均雕石狮,栏板均刻长方形凸起线条,其余为素面。平台上面铺青砖。
平台上的阁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阁楼墙体为砖砌,素面。正(北)面明间辟门,装四扇门,两次间无门窗。正面檐柱四根,明间二根外露;柱头皆置斗拱,明间另有两个补间铺作,两次间各置一补间铺作。背(南)面明间开门,安二扇板门,两次间无门窗。明间门额横挂一幅匾,上书“雨时行”三字,上款书“大清光绪三十三年九月谷旦”,下款书“铺湾仝村敬”。阁楼内竖立四根金柱,为五架梁(即四架椽),屋内顶部砌上明造,无雕饰绘面,四壁白灰素面。屋顶为灰色筒瓦覆顶,正脊中内置一驮宝瓶的狮子,背上插一万字铁饰;正脊两端安鸱吻,背上插剑;正脊、垂脊、戗脊上皆饰小兽 。

天王殿

天王殿位于灵山寺山门内,因殿内供奉有四天王像而得名。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修,1981年落架大修。该殿为硬山顶式建筑,东西面阔五间,南北进深五架梁(即四架缘),建于高零点二米的直壁台基之上。殿堂北面明间为两扇板门,次间、梢间无门窗;南面明间、次间各安四扇门,梢间各安一个内圆外八角形窗。殿堂正门上悬挂匾额,上书“灵山古刹”,落款为“张剑石书,八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全部墙体皆用青砖垒砌。
天王殿内屋顶砌上明造,地面铺方砖。殿内原塑像早已无存,1991年灵山寺僧又重新金塑了四天王像。如今殿内正中置坛,坛上供奉高为一点七米的弥勒佛塑像。其背后为韦驮天将画像。左(西)侧坛上,前为广目天王,身红色,手中缠绕一龙。后为持国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右(东)侧坛上,前为多闻天王,身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后为增长天王,身青色,持宝剑。四天王即四大金刚,佛教说四天王各护一天下。殿内南面明间门楣上挂一匾,上书“慈航普度”。殿内北面明间门楣上挂匾,上书“佛光普照”。屋面灰板瓦封顶。正脊中央置一宝葫芦狮子,狮子下方为一屋宇,半开门,站立一人;两端各持一鸱吻,背上插剑;两侧为垂脊;正脊及垂脊上均饰有走兽 。

中佛殿

中佛殿,原名大悲阁,位于天王殿之南,为灵山寺寺院的主要殿堂之一,殿为飞檐歇山顶式样,属金代建筑。
该殿东西面阔三间,南北进深三间,建于直壁台基上。北面明间两侧各立一根檐柱,安四扇格扇门,两次间分别安一直楞方窗。明间门额上悬挂一匾,横书“普救群生”四字。两侧山墙内各有山柱二根,南面明间安四扇格扇门,两次间各安一直楞方窗。明间门额上挂匾,中间横书“法海津宜”四字。西次间槛墙内嵌装“南无阿弥陀佛”碑一通;东次间槛墙中嵌装“河南宜阳灵山寺游记”碑一通。墙体均系青砖垒砌。柱上皆施额枋,柱头、角柱和额枋上均安铺作。
单檐歇山顶屋面覆以筒瓦。正脊中央置一屋宇状房屋,上有一宝葫芦,再上插一寿字形铁片,两端各饰一吻;屋面前后两坡各有垂脊二条、戗脊二条,脊上均置垂兽,戗兽和走兽。中佛殿内屋顶砌上明造,系七架梁(即六架椽)。墙壁白灰素面。地面方砖铺地。殿中央筑一高坛,其上造像一铺三尊,皆为1992年由缅甸迎来之玉雕像。释迦牟尼佛居中,结跏趺坐,高1.5米;左侧为药师佛,结跏趺坐,高1米;右侧为阿弥陀佛,结跏趺坐,高1米,名为“横三世佛” 。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位于万善桥南,以供奉主尊为大雄(对释迦牟尼的尊称)而得名,初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于明嘉靖年间,1979年落架大修。建筑形式为中国传统建筑房顶形式之一——庑殿顶式,由四个倾斜的屋面、脊组成,屋角和檐向上翘起,屋面略呈弯曲,房顶四角各悬一风铃。
  • 主要景点
  • 主要景点
主要景点
大雄宝殿东西面阔五间,南北进深三间,建于砖砌的直壁台基上。殿前建有方形月台,月台正面及东西两侧边沿均铺台阶条石,月台上面铺青砖。月台中央置一宝鼎,样式与中佛殿前的宝鼎相同,系同年所铸造。正面明间、两次间均立有檐柱,皆为四扇格扇门,两梢间无门窗。明间门额上悬挂一竖匾,上书“大雄宝殿,洛阳偃师安阳宫诸信士敬献,公元一九九二年二月初四”;左次间门额上挂横匾,中间书写“灵应千秋”四个大字,上款“甘棠、段村等十村善男信女敬献”,下款“公元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五日谷旦立”;右次间门额匾,中间为“佛光普照”,上款“洛邑东南路西大郊敬”,下款“大清宣统元年二月吉日谷旦”。殿背面仅明间辟门,现封闭。殿墙均用青砖垒砌。殿墙檐柱上皆置阑额、普柏枋和斗拱;斗拱有柱头斗拱、补间斗拱和转角斗拱。
单檐庑殿顶屋面,灰筒瓦覆顶。正脊中央置一狮子驮宝葫芦,两端饰吻,背上插剑,四斜脊垂至屋角,正脊及四斜脊皆饰各种兽形构件。
大雄宝殿内屋顶为五架梁,金柱四根,砌上明造,素壁面。地面铺砖。殿内明间及两次间筑一佛坛,其上供奉“横三世佛”,端庄慈祥。中供释迦牟尼佛,高约5米,左侧为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释迦佛前方有二胁侍,乃阿难和迦叶,各高2.2米。以上五尊造像,系明代艺术佳品,几经沧桑,至今完好,是河南省现存较早的泥塑作品,也是河南省保存比较完整的塑像群之一,有较为重要的艺术价值 。

藏经楼

藏经楼位于大雄宝殿南,寺院南北中轴线最南端,坐南面北。原名千佛殿,今名藏经楼。始建于晚明时期,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现为硬山式两层建筑。
藏经楼建于较低的直壁台基上,台基边沿铺台阶条石。东西面阔五间,南北进深三间。前坡出檐,用四根檐柱支撑上层楼板。底层明间安四扇方格门,两次间均安方窗一个,两梢间均系砖垒。西次间槛墙上嵌装“重修千佛阁募捐功德碑记”一通;东次间槛墙上嵌装有“都察院□□□……”碑一通。底层楼两梢间各设一木楼梯,向上可登二楼。二层楼前檐有檐柱四根,明间和两次间均安四扇方格门,两梢间均安一方窗,其余墙壁皆为砖筑。灰板瓦覆顶,五脊六兽,正脊中央为一狮,两端安吻,垂脊均安垂兽。屋顶为五架梁,五架椽,砌上明造。下层楼明间及两次间为法堂,系宣讲佛法和集会的场所;西次间为方丈室;东次间为侍者的住所。上层为藏经室,藏有佛籍圣典三百多册。
藏经楼东西两侧各建硬山式二层楼一座,面阔三间,五架梁,前坡出檐,五架椽,北次间各有楼梯一座。西楼下层为本院祖堂,上为寮房;东楼两层均系寮房。藏经楼前筑一东西砖墙使此地自成一院落。

厢房

厢房,又名配殿或祀殿,位于主体建筑的两侧。中佛殿西侧的厢房为“法物流通处”。东侧的厢房为地藏殿,内供祀地藏菩萨及道明法师、闵公长者。以上两殿为五开间硬山式建筑,五架梁,前坡出檐,五架椽,用五根檐柱承托额枋,明间为两扇板门,次间均设格窗。
中佛殿东西墙外的厢房,西为罗汉堂,屋内坛上中央供奉弥勒佛,两侧为十八罗汉,系一九九五年新作;东为观音殿,以供奉观音菩萨而得名,该像为玉雕,系一九九二年由缅甸迎来,以上两殿的开间,建筑形式及风格同地藏殿。西客堂、东斋堂两堂建筑同罗汉堂。
大雄宝殿前月台东西两侧的厢房,西为寮房、东为厨房,均为三开间硬山式建筑,五架梁,前坡出檐,五架椽,用四根檐柱支撑额枋,灰板瓦覆顶,五脊六兽。大雄宝殿山墙两侧各有一硬山式厢房,西曰禅堂,即僧人坐禅、休息之处;东曰伽蓝殿,内供关公像,两侧侍立关平和周仓。其样式和风格同上两厢房 。

西院

西院,即别院,也称禅院、观音院,由天王殿西侧圆门可通此院。院前部(北)为菜园,中有两座和尚墓塔。由菜园往南穿一大门即进入观音院。正房即三圣殿,坐南向北,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五架梁,前坡出檐,五架椽,灰板瓦盖顶,五脊六兽。殿内供奉西方三圣木雕像,系近年信士敬作。此院西侧建硬山式厦房九间,坐西朝东,均为五架梁,前坡出檐,均有檐柱,灰瓦覆顶,此院为灵山寺尼众住处 。

圣母祠

圣母祠,又名老母洞,位于灵山寺寺院东南角,凤凰泉南边,有面北窑洞三孔,两旁各有厢房三间 。

万善桥

万善桥位于中佛殿和大雄宝殿之间南北中轴线上。桥南北跨于东西呈长方形的水池上,桥南、北踏道均为五级青砖砌成,桥平面、桥两侧为栏板式栏杆,栏杆呈弧线。东西两侧各为六根柱子、五块栏板、二块抱鼓石,两端柱头刻石狮,中间四柱头呈圆柱状,上刻二龙戏珠及流云纹,每两柱间上为寻杖,下置地袱,中为栏板。左侧中央栏板刻“法轮”,其余四块刻“佛光普照”四个大字;右侧中央栏板亦刻“法轮”,其余四块刻“法轮常转”四个大字。桥两侧各有一长方形水池,两水池除万善桥两边栏杆外,其余三面均置栏板式栏杆围绕,每水池由七根石柱、八块栏板围绕,柱头雕刻与桥柱头相同,栏板雕刻二龙戏牡丹、莲花图案,二水池由桥下贯通 。

七级四面石塔

七级四面石塔位于万善桥之北,高约7米,方广0.7米,由9块构件组成。第一块为塔基;第二块为四面状,每面刻一龛,龛内造四罗汉像;第三块为圆盘;第四块呈四面状,南北两面各刻一龛,龛内为一佛二菩萨像,其余两面刻塔铭;第五块凿作四坡状屋面形;第六块为四方柱,每面刻一佛;第七块为圆盘形;第八块为四面方柱,每面刻一佛龛;第九块为塔顶,四面状,每面刻为三角形。计全塔共刻有佛菩萨、罗汉像三十尊,佛雕清晰,形象逼真,塔的中腰镶嵌有二块石碑。东边一块刻的是始建年代:“明成化十七年”字样。其石刻工艺较为精湛,类似于洛阳龙门造像,有人据此认为塔上佛菩萨雕刻为六朝造像。

古塔群

古塔群位于灵山寺东南山坡上,遗存有十七座明、清两代的和尚砖石墓塔,立于芳草翠柏之中,排列井然有序。塔体大致有平面方形柱体和六角形柱体两种。为二层至三层叠涩出檐,塔顶多饰宝珠。高二点五至五米不等,雕线优美,刻工精细。塔身中层嵌有塔文碑石,记载塔主的生平业绩。这十七座塔都建在灵山寺历代名僧长眠之处。如清雍正年间的中也性慈和尚及雪航明闻和尚之寿塔,乾隆年间的昆月、朗耀、心蕊、电然诸禅师寿塔,嘉庆年间的月繁、瑞林大师之塔,道光年间的兴如、晓章禅师之塔,咸丰年间的宣化禅师塔,以及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七月立的文兴儒公禅师寿塔等,该塔群是中国现存的八处塔群之一。

主要展览

  • 香炉
灵山寺有大小香炉数十个,最大的一个口径40厘米,高40厘米,1997年春,灵山寺在万善桥北边建造了一个焚金炉,为砖、水泥结构,高2.3米,腰部周长4.68米,人们称之为大香炉。
中佛殿北面还有一盏长明灯,生铁铸造,口径六十九厘米,高六十厘米。现在僧众、居士一般善男信女也把它当作香炉使用 。
  • 宝鼎
灵山寺有造型相同的宝鼎二座,一在大雄宝殿前的月台中央,一在中佛殿前的地面。此宝鼎为一九九四年浙江瑞安鲍田迅达机件厂铸造,生铁质,玲珑剔透,造型美观。高约三米,鼎的最下部饰以兽头的三条腿,承托着鼓形的圆盘和整个鼎体。鼓形圆盘上铸有二龙戏珠图案和“灵山寺”三字,并署有灵山寺住持释绍梵和刚亮、印华的名字。圆盘之上有两层,每层都为六方、六角,每方有一龙。每角端悬挂有铜质小钟一个。第一层六方分别铸有“风调雨顺、佛日增辉、永镇梵宫、国泰民安、法轮常转、长供荐图”字样。第二层六方分别铸有“清净庄严、圆显三谛、影现刹尘、竖横超遍、妙供养海,炉香唯一”字样。顶部为一宝葫芦。
灵山寺有磬九个,其中大的三个,小的六个,最重的一个约有200斤,均用生铁制成,形状象钵。
  • 钟鼓
灵山寺原有的一口铁质大钟,重1200多斤,高3米,口径1.2米,于战乱中被毁。现今大雄宝殿内西北角悬挂的铁钟,为宜阳县白杨民政福利厂南留分厂于1998年3月铸造,钟体高一点二米,口径一米,呈中空圆筒状,喇叭形,颈部绘有八卦图。中间周围依次铸有“国基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字样。下部有回文图案。
大雄宝殿内东北角置一鼓,鼓面直径约八十厘米,高约七十厘米。

建筑格局

现今灵山寺的建筑布局,大体为金代创建,经明清两代整修后保留下来。
灵山寺因山势而建,南高北低,殿堂楼阁都建在由北而南逐渐升高的地形上,为一长方形院落。寺院分东、中、西三部分。东侧是塔林、凤凰泉和圣母祠;西边是别院,亦称观音院、西院;中间是寺院的主体建筑 。
灵山寺寺大门前有一迎壁,上面书写“灵山寺”三字,寺院为四进五层建筑,殿阁红墙绿瓦,寺门内一进为天王殿,殿门前有一古银杏树,二进为大悲殿,殿顶飞檐歇山,属于金代建筑,三进为大雄殿,五脊庑殿顶,殿内中间供奉“释迦”、右侧“药师”、左侧“弥陀”,均系明代塑像。殿前竖七级石塔一座,塔上刻有大罗汉、石佛像计30尊,殿前石碑林立,从金、明至清光绪年间有重修寺院碑记。寺后院有藏经楼,楼下为法堂丈室,东西两廊,排列相对。中间又筑一门楼,两旁有围墙,墙两侧均砌有历代名人题写的诗碑,寺东围墙外,有泉池,因山而易名“凤凰泉”,水深三丈许,泉水主流入寺东游泳池,支流入寺内养鱼池,最终合流,顺山坡流下,泉东南有塔15座,排成有序的塔林 。

历史文化

艺文作品

  • 灵山酌水赋
叶秉敬
叶子驻节宜阳,观风河洛,校士既竣,整车出廓,宜阳令牟君邀汝州刺史、列县十五令尹,共扶我车,争先投辖,愿借灵山之录,解我文字之缚尔。其风清日霁,出自城皋,逶逦绿野,点缀村茅,沙销金屑,麦秀青袍,率履平旷,举足渐高。挹兹灵山之胜,盖十有五里而遥。已尔行数千武,跻山之巅,清清僧舍,曲曲流泉,循泉而步径,穷其源最高之处,玄潭在焉。斯时也,众君酌酒,叶子酌水,惟水之寒,冰雪我齿,烹以丹炉,味过醪醴,桂雨松风,鼓吹我耳,笑谓诸君曰:我之所饮者,既济之水也,有能饮天一之水者乎?仆愿观其长技。于是登封傅令自称生平,溽暑之中,饮水三十余碗而未已。时方夏初,饮才一二而止,乃其鲸吞鳌吸之状,固已跃然而喜。自是诸君,次第豪饮,水几为枯,醉此莹玉,抛彼酪奴,盖主人牟君不能乐也。奋袂而起,掺觥而挹,众客谢不能饮,独永宁贾君、偃师孙君,衔远山而吞长江,不啻岳阳之湖,飞太白兮尽兴,日将暝兮寻归途。预命篙工,艨棹洛河。隶卒沿山而觅径,主客泛舟而逐波。叶子乐甚,击节而歌,歌曰:瞻彼洛矣,惟水泱泱,昔我梦寐,宛在中央,岂知今日,焉□徜徉,水哉水哉,何殊故乡!诸君属和,声动帆樯,或咏唐人之佳句,或讽骚人之遗芳,新旧错出,雅兴何长,舍舟登岸,彼此两忘,纵马首而东去,犹似乘船之知章 。
  • 翳然亭记
何其智
余以癸巳(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之夏日,为令此邦,顾瞻屏山,乃召士庶而谓之曰:美哉,锦屏,郁郁苍苍,妃子纪胜,仙客勒珉,中州奇观,其在斯乎?士庶转相谓余曰:眺斯屏也,亦足以观矣,孰与夫灵山尤称奇绝哉!余复进士庶而渭之曰:灵山,吾闻其语矣,所以云奇者安在?士庶又环向而谓余曰:君侯知灵山之所以奇矣乎?山之取象曰凤凰山,诸峰耸碧左右,两翼翩翩,势欲飞也。伸颈,饮洛河之流;举目,睇邙山之胜,中创梵宇,伏于其背,衲子云礽,传自盛唐。紫崖仙洞罗列在前,秦松汉柏荷插在后。顾不奇且古欤?尤可奇者,梵宫之侧有凤凰泉焉,探之莫穷其际,老槐倒影,幼竹蒙荫,旧制亭榭,以备游观,凡名公巨卿之所咏,骚人墨客之所述,浃于间壁矣,君侯曷往游焉。余又谓诸士庶曰:信斯奇也,吾将登临之,毕吾仰止之思矣,滹会以邦遭水沴止稽,至甲午(万历二十二年,公元一五九四年),载阳以布振行过而临焉,一一如诸士庶所指吐不爽也。佳山佳水佳题,奇则奇矣,亭就圮且为潭漫,又穆然叹曰:此弗一更置润色之,美弗彰,盛弗传也,岂非司土者与有责欤?卒然力未之逮,稽至丁酉(万历二十五年,公元一五九七年),始捐资鸠工鼎建焉。视前制颇□蔚矣。复于梵左造凤仪一轩,凿以鱼池,环以青篁,引泉水襟绕,灵山胜概益增,锦屏且拱而揖之矣。维时士庶幸其改观也,咸谓予宜纪其颠末,敢不辞谫昧僭,题曰:翳然亭,取水木交翠之义也,目志年月云尔。
  • 凤凰亭翟公竹记
董相
嘉靖丁巳(嘉靖三十七年,公元一五五七年)秋邑侯卫公心,延巡道陈公于凤凰亭上,翟公为席东,以公为陈公旧也。酒数行,相盘桓于池上旁曰:清泉翠竹,上下相映,为骚人增诗兴耳。且本固节贞,枝叶盛美,日有清阴,风有清声,古人多爱此君有以也。翟公曰:噫噫,斯竹乃予所手植者,盖当弘治己酉(弘治二年,公元一四八九年),予方总角,从师马公信读书于斯,因移宜庠竹而培之,寺僧智宣所同有事者也,岁久繁滋,遂成林矣。卫公伐石,以记其事,爰属予以文,予既不敢负公之命,而翟公齿德兼隆,为乡邦表率,尤其所当识者。卫公,讳心,别号析麓,举庚戌进士,晋阳城人也。翟公,邑人,文其名,宗周其字,屏山其号,以岁荐训延安署府事,遇荒活饥民千余命。继谕商河视县篆,适世宗皇帝南幸,夜却种马常例金五百两,一时保荐交至不次晋秩,而公急流勇退矣,优游林下四十余年,冲素雅淡。绝迹公门,寿九十九而卒。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四五年)崇祀乡贤,七子,五十余孙,本文沛衍传书奕世,如斯竹苞茂云。
  • 灵山寺
司马光
神林兴尽谋早归,草间露浥行径微。
忽思灵山去不远,马首欲东还向西。
垂鞭纵辔寻山足,洛水逶迤过数曲。
渐闻林下飞泉鸣,未到已觉神骨清。
入门拂去衣上土,先爱娑罗阴满庭。
庭下双渠走清澈,罗彀成纹日光彻。
寒声淅沥入干髓,乱影彯萧动毛发。
寺僧引我观泉源,堂东周回百步宽。
碧玻璃色湛无底,想象必有虬龙蟠。
泉南高山名凤翅,宛转抱泉张远势。
岸旁修竹窬万竿,飒飒长舍风雨气。
寺门下望情豁然,桑柘纷披满一川。
嵩高女几列左右,王屋太行来掌前。
背为孔氏悬泉庄,岩洞犹存荆棘荒。
到今其下多怪石,熊蹲虎攫争轩昂。
嗟予归来苦不早,汩没朝市行欲老。
扪萝蹑屣须数游,筋力支离难自保。
  • 灵山寺流泉
司马光
去寺犹一里,隔林闻水声。
安知乘兴客,山下远相迎 。
  • 和范景仁
司马光
宜阳城下作游人,都为衣冠不系身。
众窍怒号成地籁,也胜终日在红尘。
  • 宿凤翅山悬泉寺
张耒
秋山晚景凉,幽路转石壁。
稍知步武峻,渐与鸡犬隔。
层崖峙我西,悬深垂百尺。
崩腾捣重泓,昼夜碎圭壁。
天寒行已深,岭转客暂息。
最爱下山泉,潺潺马蹄侧。
重门敞幽寺,台殿亘开辟。
野僧三四人,披衣出迎客。
阴阴修竹静,下有神龙宅。
泓澄一亩泉,黯黯万古色。
翛然改瞻视,异物如不隔。
萧萧毛发疏,伫立动神魄。
云低秋天阴,木落山日夕。
房寒灯火青,夜久人语寂。
通霄淡无梦,起望晓天白。
山川接周韩,清洛去不极。
我无轩冕意,野性自夙昔。
尘埃阻幽好,奔走愧谋食。
偷闲到丘壑,便欲老泉石。
君有在笼鹤,岂愿潜六翮。
将归且复止,既去缓吾策。
寄语山中人,行到蜡双屣。
  • 宿寿安西寺
邵雍
好景信移情,真连毛骨清。
为怜多胜概,尤喜近都城。
竹色交山色,松声乱水声。
岂辞终日爱,解榻傍虚楹。
  • 游凤凰泉
徐世昌
乘兴来游到灵山,遇君笔墨结深缘。
计程远在两千里,要向华峰最上巅。

相关人物

  • 宗渊大师
宗渊大师(897年—980年),俗姓宫,山东高密人,早年出家于东莱北禅院,后至江南参学。为人“孤洁耿介,凡俗不可造次而见”,常说“步仞之丘,巨兽无以隐其躯”。喜爱吟诗,曾于荆楚间向诗僧齐己学习。他遍游天下名山大川后,见宜阳山水“佳”,尤喜柏阁山(即灵山),因而居之,以求其志。终日持诵《普门品》。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月,他预告终期,催促弟子用水土作方形座垫,说圆寂时要用。果然,第二天端坐方垫入灭,终年八十三岁。
  • 明闻大师
明闻大师(1663年—1723年),号雪航,华州(今陕西华县)人,俗姓赵。长大后弃家学佛于灵山寺,后参学于风穴寺憨休和尚,很得憨休老和尚器重。老和尚曾说:“吾今得尔,继往开来。祖灯不坠,吾愿足矣”!明闻师从此潇潇洒洒,获大自在。而后长途跋涉,参访各地,数载方又回风穴寺,充任监院之职。宜阳士庶对他十分仰慕,请他到灵山寺主持寺务。大师受请,回到灵山重辟禅院,设立常住,四众云聚。清康熙五十五年(1718年),风穴虚席,临汝四众请师回风穴寺,宜阳再三恳留,大师曰:三载即归。他到风穴寺后与僧众同甘苦,共劳逸,将寺院管理得井然有序。在风穴寺住持六载后,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夏逝世,享年六十岁。后海宴法师将明闻和尚骸骨运回灵山寺,并建“重辟禅院雪航明闻和尚之塔” 。
  • 海山禅师
海山禅师(1671年—1733年),字仁庵,山西平阳人,俗姓米。四十四岁出家,禅师“赋性笃诚,为人质朴,律身俭而又严,处人恭而有礼,嬉笑俚言不出于口”。自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起,募化刊印《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于世流传 。

传说轶事

明代嘉靖年间的朝中大臣王邦瑞,字维贤,号凤泉,宜阳县莲庄村人。八岁读书,过目不忘。三年读完四书五经。十二岁能吟诗作赋,写出八股文。十八岁中举,二十二岁进士及第。历任地方官和朝廷重臣,最后升兵部尚书之职。
据传,王邦瑞的五叔王言是个秀才,也是王邦瑞的启蒙老师,后把他转送到灵山寺的私塾。灵山寺私塾的老师是一位老翰林,学识渊博。
灵山寺院东院墙外边有个深水潭,名叫凤凰泉,一年四季活水长流。王邦瑞是这个私塾里的高才生,是老翰林的得意弟子,私塾又设在离泉不远的古庙里,因而老师就给他起了一个号,叫“凤泉”。
在私塾里,学生们除读书、写字、作文章之外,每天还要轮流值日扫地,打扫卫生。王邦瑞当然也不例外。可是因用庙房作教室,里面有几尊泥塑像,扫地很不方便。每逢轮到王邦瑞值日,他总是起得很早,别的同学起床前,他就已经把地扫得干干净净,坐在位子上读书了。大家都看到地面很干净,但谁也没有亲眼看见他扫过地。后人对其中的奥妙传来传去,传成了神话般的故事。说是:每逢他值日时,总是提前起床,手掂笤帚指着泥塑像说:“出去,出去,别误我扫地”。真的所有的泥塑像都很听他的话,一个个慢慢走到门外,邦瑞趁这时候认真地把地面扫好,又到门外对着泥塑像说“回去,回去,各回本位”。于是这几尊塑像真的又一个个回到庙内坐在原位上不动。有一次,王邦瑞值日扫地时,碰巧一个学友起来跑肚子,看到了他扫地的经过,就把这情况告诉同学们。大家都不相信此事,但经过几次暗地观察,真的看到王邦瑞值日扫地总是如此这般。于是大家就把这个奇闻报告给老师。老师说:“你们都去读书吧,不要胡说八道。”大家都嚷着说,“老师不信,等他值日扫地时你去看看,便知分晓。”。
学生走后,老翰林思忖着:怎么会有这种怪事?我要亲自看一下。当王邦瑞值日的早上,老师事先躲的庙对门的耳房,门半开半掩,真的看到王邦瑞让泥塑神像出门站在月台上,又见王邦瑞扫完地叫神像回去的情景。老翰林惊奇地说:“王邦瑞真是神童啊!”从此,他对邦瑞更加辛勤栽培,把自己所有的知识,一点也不保留地教给了王邦瑞 。

活动建设

灵山寺僧众,属于中国佛教宗派中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灵山寺在自建寺以来约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沧桑多变,几经兴废,但佛事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僧人常住,香火不断,远近游客和僧众,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灵山寺内重大的佛事活动是开坛传戒。据有关资料记载。灵山寺登坛传法“创始于憨休老祖,接踵于海晏老祖。”嗣后相继有明闻、朗耀、朗然、守月诸禅师接法传法,佛寺兴隆。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佛事活动非常活跃,影响甚广。其间灵山寺海山大师化募雕刻木版印刷《妙法莲华经》是一项历史性的功绩。这也是佛事活动鼎盛的一个标志。可惜因年长日久,世事变迁,所印佛经已荡然无存。二百多年之后,于民国初年,灵山寺方丈和尚释心空,在寺内开坛传戒二次,并立石镌文,以记其事。寺内僧众济济,盛极一时 。
灵山寺的正常佛事活动是忙耕闲读,读,即读经书,上殿念经。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十五,为灵山寺的传统古刹庙会。期间,游人及香客熙熙攘攘,漫山遍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盛会除烧香拜佛外,主要是进行广泛的商品交易。宜阳及邻近各县的群众,纷纷前往游赏观光,进行物资交流。政府交通部门也安排车辆,为游人服务。每年庙会期间,一般游客达7至8万人次。
1997年6月30日,灵山寺举行祈祷法会以庆祝香港回归,有僧众、居士四百余人参加 。
2009年2月21日,第十届宜阳灵山文化庙会开幕式暨迎2009世界邮展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灵山寺山脚下开幕 。

出版书籍

1997年,由宜阳县志总编室所编的《灵山寺志》问世,该书详细介绍了灵山寺的历史、人物、诗歌等方面内容 。

机构设置

灵山寺群众性文物保护小组
组长:释绍梵(灵山寺住持)
副组长:阿学敏(宜阳县文物管理所书记)
成员:黄涛子(灵山村村长)、李宗(灵山村治保主任)、李要(城关乡文化专干)、释刚亮(灵山寺知客)。

文物保护

1981年11月8日,灵山大队第四生产队、宜阳县委宣传部等发布了《关于灵山寺保护范围与管理权限的协议书》,划定了灵山风景区的保护范围,确定了灵山寺的文物保护区 。
2013年3月,灵山寺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研究价值

灵山寺的山门别具一格,整体建筑有一定的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  。

旅游信息

门票

成人票:30元。
儿童身高1.2米以下免票;70岁以上的老人凭有效证件免票;儿童1.2—1.4米之间购景区优惠票;学生凭学生证购景区优惠票;60-69周岁的老人凭老年证购景区优惠票。

交通

洛阳市区:灵山景区至洛阳火车站线路,每15分钟一班,早班05:15,末班17:30;灵山景区至关林汽车站线路,每20分钟一班,早班05:20,末班17:30。全程票价均为3元 。
洛阳北郊机场:从机场坐公交83路到火车站,宜阳县汽车站至洛阳火车站线路,每5分钟一班,早班5:00,末班18:00。全程票价3元。宜阳汽车站到灵山景区乘坐2路公交(汽车站—>前进厂),在灵山寺站下车即到,票价2元 。
自驾车:可驾车从洛阳市区出发,走洛宜路、郑卢路到达宜阳县城,然后沿县城的红旗路一直往西行驶约8公里,就能到达灵山寺了,车程约40分钟 。

关键词
Copyright © 2020-2030 ZY.YLW6.CN 鹰龙网络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12465号
网站建设:鹰龙网络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
  • 文化遗产微信
  • 文化遗产抖音